加入收藏在线咨询联系我们
位置:首页 > 新闻动态

新疆拜城县民间的帕拉孜,古老纺织业的延续和传承

作者:时间:2020-05-05浏览:

   

 随着新中国成立,自从先进的机械生产代替手工作业之后,中国各行各业跨进了新时代高速发展时期。特别是乡村民间的一些手工技艺,逐渐被现代化工业技术的兴起所淘汰,并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。

至今在边疆地区,有些偏远的地方,依然传承着古老的手工技艺,使用着祖先延续下来的手工制品。其实,民间的一些手工技艺,即便是现代化机械也无法替代,并且在历史的发展中代表了一种文化象征。

新疆拜城县的纺织品“帕拉孜”就是如此,如今它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品,还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这些色彩鲜艳的纺织品,就像一枚枚“活化石”,透露着一种古朴的气息,弥散出一股股历史的芳香。

今天是立夏,又是五一节日期间,我们驱车前往拜城县黑英山乡明布拉克村,这个村子可以说是古村,自然风景优美,存在的历史也很悠久,而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“帕拉孜”就出自这个村。探访帕拉孜的前世今生,就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。


01、时光久远,记忆犹存

明布拉克,当地维吾尔族的语意为“千泉”。这里水源丰富,排水条件也好,比较适宜种植农作物,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休养生息的理想之地。

据《北史·西域传》记载:“(龟兹)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,流出成川,行数入地,状如醍醐,甚臭。服之,发齿已落者,能令更生,疠人服之,皆愈。” 可以看出,明布拉克村曾是拜城县有文献记载最早的村落。不过,在其他史料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记载。

在明布拉克村附近有几处古遗址,说明很早的时候,这里就有人类居住,既然有了人类的活动,那么就会留下人类文明的遗迹或传承,而帕拉孜是人类在生活中使用的服饰织品,由此就被流传到今天。

“帕拉孜”是一种仅存于偏远黑英山乡的民间纺织品,也是一种古老的维吾尔族纺织技艺,被誉为纺织技术的“活化石”。这种纺织技艺是古老的手工纺织技艺的再现,可以口述的传承历史已有四百多年。

2012年12月,57岁的村民帕丽丹姆·吐尔地被确定为国家级“帕拉孜”土纺织技术传承人。因帕拉孜的名气越来越大,帕丽丹姆·吐尔地的名字,自然也就被更多的人所熟知,也逐渐被更多的村民所崇拜,不少女子也想拜她为师。


作为普通的一名女性,帕丽丹姆·吐尔地干地里的活虽比不上男人,但她却凭着一双手织绘了自己的美好人生。她告诉我们说,从七八岁起,她就跟奶奶学这种纺织,至于存在的历史,连村里的老人都说不出具体的流传年代,反正这种技艺很早就已经有了,那时的农村女人几乎都用这种技艺做衣服。

帕丽丹姆·吐尔地是制作帕拉孜的第三代传承人。我们问她用什么标准来确定她是第三代传承人,她说根据奶奶和母亲的技艺传承,县里确定她是第三代,只是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。

如今在阿克苏博物馆展厅里,陈列着一件汉代的丝绸袄,它的纺织技艺跟拜城县的“帕拉孜”十分相似,起码可以有力地证明在几千年前,生活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经采用毛纺织技术了。

说起西域的纺织技艺,拜城县文旅局书记赵江平说,“帕拉孜”纺织技艺的产生应该来源于原始时期,距今也有三千至五千年的历史。最初人类用树叶树皮做衣服,然后用兽皮和毛,最后发展到今天的纤维纺织技艺,它只是反映了纺织技艺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。

根据以前楼兰曾发掘的纺织品,也可以看出新疆存在着最早的纺织技艺。由此证明,无论是汉代的丝绸袄,还是楼兰等地出土的纺织品,它们都是古代纺织技艺发展的历史佐证。

因此,拜城县的帕拉孜纺织技艺也来源已久,可以说是古代纺织技艺的活化石。


02、传统工艺,传承历史

看着眼前的帕拉孜,我们想起内地民间的纺车、织布机、梭子、纺线等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,在豫东故乡的乡村,手工织布还是比较常见,后来随着机械广泛使用,织布机逐渐被淘汰了。如今又流行使用“粗布床上用品了,毕竟人们又觉得用手工制作的纺织品是纯棉布,使用起来较为舒适。

如果拿内地民间纺织技术和拜城县帕拉孜技艺相比,几乎是大同小异,我们倒觉得内地的民间技术要精细一些,而帕拉孜就稍微有点粗糙。因为帕拉孜所采用的机具还是简陋,没有内地的纺车、织布机先进,不过那个穿着线的梭子倒是发挥相同的作用。

夏季是制作帕拉孜的最佳季节。此时,也是帕丽丹姆·吐尔地最忙的时间,她带着第四代传承人的女儿马依拉·热合曼,每天都会忙碌着淘洗羊毛,然后再把羊毛制成毛线和染成各种颜色,最后才开始制作帕拉孜。

在明布拉克村里,大多家庭都有这样一套织“帕拉孜”的机具。这种机具构造十分简单,一个普通木架与一个刀形翻板(用来编经、压经),只要把不同颜色的毛线固定在两端,通过木架子纺织就能完成。

为了给我们演示帕拉孜纺织技艺,帕丽丹姆·吐尔地在院子里熟练地将经纬线理顺,手里拿着“克立奇(梭子)”来回穿梭,一边不断用一个刀形木板将纬线压瓷实,就有一条长十米、宽三十厘米,由红、绿、橙、紫色组成的“帕拉孜”就在织机一头源源地流出。


说起制作一条帕拉孜的纺织品,帕丽丹姆·吐尔地讲比如织一条毯子的话,要用四公斤羊毛,还要耗时十五天才能完成一件这样的纺织品。可见,手工制作帕拉孜比起现代化机械操作要浪费时间。

一般来说,有些织好的帕拉孜面积较小,还要根据客厅、卧室、炕(床上)等需要的尺寸将几条拼起来缝成一条大的,主要用来做炕上铺的毯子、墙围、坐垫、地毯等。对于维吾尔族家庭来说,帕拉孜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,就像人们穿衣服一样必不可少。

十多年前,一条纯羊毛帕拉孜毯子最低可以卖三百元,现在慕名而来的客户越来越多了,如今一条可以卖七百元左右。毕竟物价上涨,帕拉孜也水涨船高,尽管如此,帕丽丹姆·吐尔地织出的帕拉孜供不应求,很多客户都是提前订货。

当然要是全部采用羊毛,帕拉孜造价就太高,卖价低的话,不仅会赔本,还会把人工亏进去,这样就不划算了。平时,帕丽丹姆·吐尔地还用腈纶、混纺线织些便宜的纺织品,不过也很受消费者的青睐。 

随着近年来的脱贫攻坚,帕丽丹姆·吐尔地利用技艺优势,积极带动全村乡亲脱贫致富。目前,仅黑英山乡制作帕拉孜的家庭就有三百多户,像她这样的专业户已有六家,每户每年的纯收入都在两万元以上,如今这些家庭早已实现了脱贫。

作为一种历史延续,拜城县古老的帕拉孜纺织技艺,如今却成为文化名片,在新疆这片大地上重现昔日的容颜,也让新疆民间传统非遗文化技艺走进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。


03、执著坚守,传承技艺

明布拉克村的帕拉孜,虽比不上和田地毯精美,但它可贵就可贵在古朴与原生态。这里的帕拉孜,主要是用羊毛纺织,但也有棉线纺织与棉线做经线、羊毛线做纬线的帕拉孜。

另外,帕拉孜的染料,主要有矿石和植物染料。矿石染料,就像佛教石窟壁画上的染料一样,不掉色且持久;而植物染料却取自于黑英山乡境内的沙棘树根、生长在高原山上的野山花、鲜核桃绿皮、石榴皮等。

帕丽丹姆·吐尔地说,明布拉克村的“帕拉孜”花样都是祖传的,大家按照家里的旧毯子,一代一代地仿照着织下来,始终都是一成不变的竖条纹,也没有人异想天开地去改造它,或者去改进这种技艺,对于她们来说,创新的事情,想都不敢想。

大概忠厚的明布拉克村人天生怀旧,在他们心目中的“帕拉孜”就得是这个朴实无华的样子,如果条纹变了,那就成了别的东西。各种花色的地毯他们也会织,但“帕拉孜”不能变。正是这份固执、可爱的坚守,让古老文化被鲜活保存下来,这比任何一个博物馆中的文物都要可贵。

如今,为了传承这种纺织技艺,拜城县每年都举办“帕拉孜”培训班,还专门派帕丽丹姆·吐尔地负责传授技艺,目前拜城县已有仅两百多名学生,她们大部分都是来自各乡镇的农村妇女。

据赵江平介绍,“帕拉孜”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国家每年都会给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贴。眼下,拜城县正在培养新一代“帕拉孜”纺织、染色技术的接班人,争取在三年至五年内将维吾尔族“帕拉孜”纺织技艺纳入县乡两级经济开发新项目,加以研究,制定出可行的发展规划,引向市场营销轨道,使维吾尔族“帕拉孜”纺织技艺健康有序地传承下去。

联系人:衷经理
Q Q:1193159788
电话:15300806666
邮箱: www@bjkehuan.com
地址:中国 上海 松江